杉林木屋
更新時間:2018-08-23 09:00:04點擊次數:次
杉林木屋本項目是位于武漢青山江灘濱水公園的一組小木屋。這個七公里長的城市濱水景觀項目,UAO主要負責其中的景觀和建筑部分;取名為杉林
杉林木屋
本項目是位于武漢青山江灘濱水公園的一組小木屋。這個七公里長的城市濱水景觀項目,UAO主要負責其中的景觀和建筑部分;取名為杉林木屋是因為這組小木屋與保留的水杉林形成了良好的共生關系。
▽ 小木屋與保留的水杉林
青山江灘的堤防改造秉承“城、灘、江三位一體”的原則,UAO首創(chuàng)性地通過把原有堤防土堤兩側1:3的工程式邊坡改造成1:6~1:15的微地形起伏的自然緩坡堤防,將城市與水岸空間進行了生態(tài)縫補。堤頂蜿蜒形成4米寬的自行車綠道,并通過各種措施將堤防原有的水杉防浪林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
▽ 城市與水岸空間之間的生態(tài)縫補
因為有不阻礙長江汛期洪水的要求,小木屋建筑的平臺標高比自然灘地抬高了1.5米到3米;木屋之間連接有棧橋式的空中平臺,在這個棧橋平臺上貌似隨意的布置了七七八八的單元式小木屋盒子——這源于項目最開始,UAO設計總監(jiān)李濤隨手丟的一把小立方體盒子,形成了一個隨機的排列方式——稱之為“可控的隨機”。為什么叫可控:是因為要保留了場地中近100棵原生水杉防浪林,小木屋只能穿插在林中,那么隨機丟棄的盒子,只是在構圖中表現的那么隨機而已。
▽ 抬高的小木屋穿插在林中
這成就了項目最大的一個亮點:筆直的水杉林與小木屋建筑的和諧共生——水杉的種植方式是規(guī)整的(防浪林的布置),小木屋的聚落關系和架空棧橋可以在構圖和豎向上打破了這一規(guī)整,它們形成有序與無序的對比,而不是音符與噪音的合成,這響應了李濤一直的追求:將建筑和景觀之間和諧共生,而且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有時間的流動感,建筑會隨著植物的變化發(fā)生變化,李濤為這個概念造了一個新詞:植物建筑學。
水杉防浪林每排間距為6米,為不砍樹,將小木屋的單體尺寸設計為4MX4M的標準單元,屋面設計為單一的折線坡屋頂;再通過2倍、3倍、4倍組合形成不同大小的體量。簡單的木盒子,被組合成了豐富多元又暗含規(guī)律的形體。木盒子群落最后被水平棧橋和豎向樹木融合交織為有機的整體。
▽ 標準單元組合而成的組團
▽ 1倍單元 / 2倍單元
▽ 3倍單元 / 4倍單元
小木屋的下部支撐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個4X4的單元平臺下,原設計為4根柱子,反而與水杉密密麻麻的樹干混淆為一體;設計師隨后將之減少為一個獨立柱子,因為受力的原因,最后展示出來的形態(tài)為傘狀結構,素混凝土表面不做任何涂裝,從而體現出了粗獷的結構張力。
▽ 粗獷的結構張力
臺采用木鋪裝,棧橋地面則采用啞光不銹鋼網格,雨水會自然地落到地表上去
▽ 啞光不銹鋼網格的棧橋地面
UAO發(fā)揮自己的景觀設計特長,在架空平臺和棧橋下方的景觀設計充分考慮了水杉的生長習性,結合下洼式綠地形成了一個自然水系,貫穿于整個場地。水系邊種植以挺水花境植物,彌補了水杉這種過于單調的豎向感覺,將視線從高尺度拉近到怡人的水邊尺度。
▽ 貫穿于整個場地的自然水系
每個小木屋都處于不同的標高平臺,也處于不同的前后關系,這種關系帶來了豐富的視線對視和觀景體驗。而刻意突出于整體組群外的觀景平臺,發(fā)揮了近在咫尺的長江最大景觀優(yōu)勢。
▽ 豐富的視線對視和觀景體驗
水系+草地是一個層次,杉林是一個層次,棧橋平臺是一個層次,小木屋是一個層次,依次疊加,形成了豐富的類似于古典園林的游廊路線。
▽ 類似于古典園林的游廊路線
最后,小木屋并不像剛植入進去的外來物;杉林和小木屋之間,像是存在于很久的共生物,分別在冬季和夏季拍攝的兩張照片,很好地詮釋了這種共生關系,植物建筑學的目的也許就達到了。
▽ 夏季的杉林和小木屋
▽ 冬季的杉林和小木屋
▽ 模型
▽ 總平面圖
▽ 平面圖
▽ 立面圖
項目名稱:杉林木屋
項目地點:青山.中國武漢
項目規(guī)模:416平米
建成時間:2016.2
設計單位:UAO瑞拓設計
主創(chuàng)設計:李濤
建筑設計:陸洲 胡炳盛
結構設計:李文婉
植物設計:虞娟娟
攝影:夏至(除標注外)
中文:李濤